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互动空间 >> 每周一书 >> 正文
每周一书

每周一书|《我这一辈子》

总访问数: 发布日期:2025-06-19 10:45 字体大小: [打印]

索书号:I246.7/34

责任者:老舍著

 

内容简介

《我这一辈子》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,初载于1937年7月1日《文学》第9卷第1号,1947年1月由惠群出版社出版单行本。

《我这一辈子》通过一个巡警对自己一生坎坷曲折经历的自述,反映了旧社会城市小市民生活的苦难,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,表达了对新世界新生活的希望:“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,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!”小说朴实平易,浑然天成,结构线索单纯,条理层次分明;语言独具特色,京味醇厚,通俗简洁,富有幽默感。

《我这一辈子》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,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。1950年,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。2001年,小说被改拍成同名电视剧。

 

内容摘录

1.我又坐下了;不,随便地躺下了。眼留着个小缝收取天上的蓝光,越看越深,越高;同时也往下落着光暖的蓝点,落在我那离心不远的眼睛上。不大一会儿,我便闭上了眼,看着心内的晴空与笑意。

2.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,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。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;那么,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;可怜的人们!希望我的故事也有些应有的趣味吧。

3.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,胳臂扭不过大腿去,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。

4.我心中明白,妈和我现在是有吃有喝的,都因为有这个爸,我明白。是的,在这三四年里我想不起曾经看见过月牙儿;也许是看见过而不大记得了。爸死时那个月牙,妈轿子前面那个月牙,我永远忘不了。那一点点光,那一点寒气,老在我心中,比什么都亮,都清凉,像块玉似的,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。

 

推荐理由

这本小说是京味幽默下的时代解剖刀。首先是含泪的笑的艺术。老舍开创了“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悲剧美学”——用幽默包裹苦难。主人公在饥寒交迫中调侃:“人家老爷们要巡警,因为知道可以白使唤几个穿制服的人,并不大管这群人有肚子没有。”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并非消解苦难,而是以更锋利的方式揭示其荒诞本质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评价:“老舍小说中的深度、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、超越国界的。”其次是旧社会的微观标本。小说对旧社会的批判入木三分:“朝中有人好做官”,教官竟是“拉洋车出身”,因姑父当官而任职,是对旧社会官僚体制的腐朽的批判;兵变后当局抓捕替罪羊——一个手握木板与旧鞋的男孩被就地正法,是对旧社会法律正义的虚妄的批判;邻居的胖小子卖四十块钱,而官邸姨太太的一盒香粉值五十块,是对旧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。再次是人性深邃的探索。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,老舍始终保持着“对小人物的悲悯”。主人公身上闪耀着不灭的人性光辉:“无论作什么,我都卖着最大的力气...五十多了,我出的是二十岁小伙子的力气,到死我还不能输这口气,这是坚韧求存的尊严;对私奔妻子既恨且怜的矛盾心理,这是超越仇恨的宽容;结尾处“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”,期待世界“换个样儿”,这是永不泯灭的希望。这种“在黑暗中寻找微光”的笔触,使小说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批判,升华为对人性的深刻体察。